<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beat365手机安卓版_bet28365体育_365网站余额截图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beat365手机安卓版_bet28365体育_365网站余额截图“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主题分类: 科学技术
        发文机关: beat365手机安卓版_bet28365体育_365网站余额截图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2-08-23
        标  题: beat365手机安卓版_bet28365体育_365网站余额截图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beat365手机安卓版_bet28365体育_365网站余额截图“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发文字号: 铁政办发[2022]17号 发布日期: 2022-09-03
        文件 file

        beat365手机安卓版_bet28365体育_365网站余额截图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beat365手机安卓版_bet28365体育_365网站余额截图“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beat365手机安卓版_bet28365体育_365网站余额截图“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beat365手机安卓版_bet28365体育_365网站余额截图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8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beat365手机安卓版_bet28365体育_365网站余额截图“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依据“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部署、《辽宁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beat365手机安卓版_bet28365体育_365网站余额截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有力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一、“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就。

          创新创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十三五”以来,全市共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12个,累计认定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89个,建成院士工作站10个。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23户;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85家;通过省瞪羚企业备案20家,在全省排名第三。全市分别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省级众创空间6个、市级众创空间25个,建成省级孵化器2个,东北信息产业园创客工厂、美麟海创汇、铁岭科技创新创业中心、beat365手机安卓版_bet28365体育_365网站余额截图创业孵化园分别被认定为省级“云启众创”。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增强。组织企业重点攻克一些关键技术,研制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陆平机器与东软集团合作生产的移动CT诊疗车项目,系国内首次将全身CT应用到车载领域,在新冠肺炎抗疫前线发挥巨大作用。铁岭特阀公司自主研发的环保高耐蚀全衬胶蝶阀等十大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辽宁银捷的航空轴承套圈锻件,在航空轴承生产领域市场占有率达70%-80%,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光纤生产工艺与研发、空间信息大数据服务、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等关键技术取得新进展。“十三五”期间,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10.2亿元,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30项。

          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增量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截至2020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发展到123户,较“十二五”末增加81户,超额完成省政府“高企三年倍增计划”指标任务。全市每个产业集群均已建成至少一个领军高新技术企业。

          农业农村创新发展成效显着。科技强农惠民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继续推进,助力全市脱贫攻坚取得实效。争取32个省级科技特派团支撑服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培训农民技术员1200余人,申报的星创天地中有2家通过国家备案,有9家通过省级备案;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不断有序推进,目前共有铁岭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昌图县昌图镇、八面城镇2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昌图县成为全省首批6个获批建设的省级创新型县(市)区之一,铁岭县申报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县取得重大进展。

          科技交流合作持续深入。成功举办2019“一带一路”辽宁(铁岭)科技创新合作周,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深入交流合作,引起广泛社会反响,成为我国与独联体国家携手创新合作的重要平台。积极引进国外智力项目,“十三五”期间共实施国家级引智项目5个、省级引智项目8个,派出出国(境)培训团组3个,共有引智示范基地6个。持续深化与“中科院沈阳分院”的全面战略合作,为铁岭专用车、换热器、生命健康等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与省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在农业新品种选育、畜牧标准化养殖、换热设备研发生产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加强与淮安市对口交流合作,安岭工业园区暨专用车产业孵化平台项目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创新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制定出台了《中共beat365手机安卓版_bet28365体育_365网站余额截图委 beat365手机安卓版_bet28365体育_365网站余额截图人民政府关于印发beat365手机安卓版_bet28365体育_365网站余额截图推进人才集聚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铁委发〔2018〕10号)科技创新政策,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共有国家级科普基地1个,省级科普基地15个,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科技创新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开设《科技铁岭》电视栏目,创建“科技铁岭”微信公众号,大力加强科技宣传,全社会科技创新氛围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技创新发展基础薄弱。目前我市无本科院校和重点科研机构;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数量偏少,截至2021年,全市现有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12个,全省为532个,仅占全省的2.26%;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全省为447个,仅占全省的0.67%。

          科技企业发展缓慢。我市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约50%的高新技术企业属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为135户,全省为8500户,仅占全省的1.59%,全省排名第10;科技型中小企业235户,全省为14000户,仅占全省总量的1.68%,全省排名第11。

          科技创新人才匮乏。科技创新人才短缺、高层次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发展的瓶颈。人才政策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人才向本地集聚流动的吸引力不强,人才流失严重。目前我市仅有7人纳入“兴辽英才计划”。

          科技保障措施乏力。我市作为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还未有效建立。同时因机构改革,县(市)区科技局同工信局合署办公,行政编制少,人员短缺,与当前科技创新工作所需人才数量还有差距。

          三、“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这为我市科技创新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国际形势。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中美战略博弈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成为“十四五”时期最大的外部挑战和不确定因素。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大幕开启,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加速调整重塑,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和智能制造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大国博弈正在引发国际格局和治理体系的重构。科技逆全球化发展态势已然显现,全球知识(人才)的流动、技术的转移和扩散日益受到冲击和影响。

          国内形势。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将更加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科技创新的国际环境,要求我国必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大幅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解决长期制约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问题。科技创新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后,处于国家发展核心位置的地位将更加稳固,国家将会为解决长期制约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省内形势。从省内看,国家对东北振兴高度重视。国家对东北三省“五个安全”的战略定位,为辽宁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不断向前推进,为我市创新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与此同时,铁岭传统工业和资源型工业所占比重仍然较高,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十分强烈,但政府能够用来支持科技事业发展的财力相对有限,金融资本与民间资本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不够活跃。面对国内先进地区的“磁吸效应”,我市在防止科技人才和技术成果流失,争夺更多优质科技资源在我市聚集等方面,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面对新形势和新需求,铁岭必须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自信心,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和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发扬斗争精神,直面问题和挑战,全面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全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全市科技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论述,以及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战略,按照经济规律推动技术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快集聚优质科技创新资源,有效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把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双重任务,以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发扬斗争精神,坚决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科研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以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肥沃土壤。

          坚持市场主导。强化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形成政府与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坚持重点突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影响创新驱动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集中创新资源,精准发力,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坚持以人为本。将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与优化配置,积极探索吸引和集聚创新人才的多种渠道,不断完善人才发展环境,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的社会氛围,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

          坚持扩大开放。强化对国外、国内创新资源的利用,推动创新资源的开放流动,提升对外开放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在研发活动、平台建设、资源共享、人才交流等方面,与我国相对友好的国家和地区建立更加完善的区域创新合作机制。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创业基础得到有力夯实,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得到有力强化,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着提高,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创新型城市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科技创新经费投入稳步提升。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0.6%。

          创新创业平台得到有力夯实。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专业技术创新中心总数达到20个以上,新培育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个,新建3个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新培育1个省级企业科技孵化器,打造3个省级“众创空间”,省级及以上科普基地总数达到20个。

          自主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显着增强。累计攻克重点产业发展关键技术50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累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达到150项以上,转化科技成果100项。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力争达到8.5亿元。培育科技创新创业带头领军人才30名,引进“高精尖”外国专家25名。

          科技型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企业三级梯度培育体系,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350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50户,瞪羚企业总数达到35户。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新培育省级星创天地5家,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基本建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体制健全、机制灵活、功能完善、独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及技术服务体系。

          第三章 “十四五”科技创新重点任务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以支撑和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增强源头创新保障能力,提升科技服务业服务水平。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需求提出机制、“企业出题、能者破题”的“揭榜挂帅”式项目凝练机制、产学研联盟协同创新的项目组织实施机制和以效益为标准的评价评奖机制等举措,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推动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企业”等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培育壮大高成长性企业群体。鼓励龙头企业平台化发展,支持其整合各方优势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和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其面向新兴产业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和专业孵化器,支持其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中小企业以隐型冠军为目标,以专精特新为路径,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加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军工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进行有效衔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增强高校院所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大力引进外部创新资源。积极支持市属高校院所引育高水平人才团队,并与省内外其他科研单位联合申请省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具备条件的创新主体申办省级及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持续提升产业源头创新能力。重点支持辽宁省核电橡胶密封材料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大豆育种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方舱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提高解决制约铁岭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能力。

          加强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着眼于解决制约产业创新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等问题,按照“政府引导、企业牵头、利益驱动、系统设计、分类推进”的原则,推动构建由大企业引领支撑,中小微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科研单位、用户、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积极支持的产学研联盟。通过稳定支持和重大科技项目带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使大中小企业能提早介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大学和科研院所能够延伸参与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相互促进,推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国内外高水平高校院所、创新型企业等高端创新资源和人才团队,在我市注册成立独立法人实体的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技术成果转化。鼓励、引导企业内设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独立运营机构转变为实行专业化和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鼓励重点创新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和社会力量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

          加强科技咨询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引进国内外知名创业中介服务机构,扶持发展一批真正了解企业科技需求、熟悉科技政策、掌握科技资源的咨询机构,构建科技成果评价、技术推广、科技信息交流、科技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孵化、技术市场、知识产权服务等全链条科技咨询服务体系。引导条件较好的机构申报省和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引导支持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和企业创建孵化中心,探索构建新型孵化器,鼓励多元投资建设创客空间、创业咖啡等新型创业服务机构,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二、改造提升“老字号”,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按照高端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发展方向,改造提升“老字号”,全力推进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阀门产业、橡胶产业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拉长产业链条,补齐创新短板,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引导专用汽车和零部件产业创新发展。发挥重点骨干企业的牵引作用,主动对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沈阳计算所等高校院所,做大做强罐车、环卫车、自卸车等优势专用车产品,研究开发移动医疗诊疗车、负压救护车以及智能化城市清扫车、绿化专用车等特种车辆。引导重点企业攻克发动机(轻型、重型柴油机)、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打造铁岭专用车产业科技链。

          引导阀门产业创新发展。依托重点企业,加强高压阀门、超口径大阀门、高精度阀门、耐酸碱耐高温及其他特种阀门研发,拓宽产品领域,实现产品差异化发展。引导银州经济开发区阀门产业集群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

          引导橡胶产业创新发展。依托辽宁省核电密封材料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核电领域橡胶密封材料、高端装备领域橡胶基础材料、耐“甲烷、丙烷”特殊介质全氟橡胶制品、高阻尼橡胶材料的研发,重点攻关核电、风电、高铁、桥梁、地铁、军工、航空航天、汽车等高科技领域橡胶密封制品的研发,实现自主研发,替代进口。引领骨干企业向研发和生产耐热、耐蚀、耐磨损功能橡胶以及特种橡胶材料等高品质合成橡胶产品方向发展。

          引导起重机产业创新发展。重点打造开原市起重机产业科技链,实现起重设备产品研发、检验检测、企业孵化器、商务会展、职业培训全程技术服务,支持重点企业从以生产桥、门、塔式起重机生产为主向全程物料搬运、工程设备方向发展,整机产品向大型化、专用化方向发展,配件产品向模块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实现起重机产业提档升级,努力把开原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全国最优的起重机生产基地。

          引导煤机产业创新发展。依托重点企业,打造煤机和掘进机科技链条,助力调兵山市煤机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开展新型硬岩掘进机系列产品研发,大功率刮板输送机系列产品研发,综采设备安装回撤系统开发,综采超前支护系统开发,薄煤层开采工艺设备开发,粉煤灰超细活化处理研发及应用等。

          三、深度开发“原字号”,依靠创新链补齐和延伸产业链。

          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推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依托我市农业产业基础和优势,围绕全市粮油、畜牧、特色产业“三大产业集群”和玉米、水稻、生猪等“十大产业链”解决产业链条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围绕全市粮油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推动粮油产业向优质化、绿色化、精深化方向发展,加强专项品种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种子资源。围绕全市饲料工业布局,开发新型生物发酵饲料、预消化饲料、以及精准配伍、功效明确的高品质饲料。围绕全市反季节蔬菜生产,研究贮运加工关键技术及果蔬加工品控关键技术。

          补齐建材产业链条。鼓励水泥企业应用水泥窖协同处置危险废物技术、余热利用技术,提高能源梯级利用水平,开发优质水泥、特种和异形构件材料。依托骨干企业,重点研究开发具有隔音、防水、防火、抗震等功能的新型墙体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深度开发防火阻燃外墙保温材料,鼓励引导企业开发装配式建筑产品。

          四、培育壮大“新字号”,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重点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和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立足现有科研及产业基础,面向市场需求,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重点产品研发,提升产业技术供给能力,助力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迈进。重点开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重大成套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四大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成果、项目引进,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重点开发磁流变制动无齿曳引机研制及应用项目、环保高速离心透平真空泵研制及应用、数控刮刀机专用机床研制、冷态切割抢险救援消防车。积极承接辽宁区域综合性实验室智能制造研究中心溢出技术成果在本市落地转化。

          培育和发展新能源产业。聚焦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升级,助力风电、光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推动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系统科技创新。结合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以生物制造、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新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生物乙醇产业智能生产、绿色生产的发展新模式, 实施生物燃料乙醇智能工厂项目。基于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研究服务智慧城市电力运维综合智能化系统,将传统的输配电设备设施运行状态实现远程监测控制。

          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行动,重点开发煤炭高效燃烧与高效发电、清洁能源多能互补,有效开发利用煤层气技术。继续在冶金、石化、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开发和推广节能降耗新工艺和新技术、高效余热余能利用技术,实现高耗能工业的节能减排。开发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和污水资源化、污泥能源化等关键技术。

          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巩固在有色金属材料、橡胶材料、高端轴承、光纤光缆等领域的生产研发优势,夯实产业基础,促进产业升级转型,研究开发新型基础材料,提高产业竞争力。依托骨干企业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攻克电缆、光缆、缆料、缆芯关键生产技术,开发环保中高压聚丙烯电力电缆制造与应用技术、高性能层状金属复合材料、高端装备领域橡胶材料、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锻造、车用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碳纤维缠绕气瓶。积极承接辽宁区域综合实验室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精细化工与催化研究中心溢出的技术成果在本市落地转化。

          培育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开发梅花鹿鹿茸血颗粒、鹿筋固体饮料、鹿源肽和益生菌筛选及食品研发,推动鹿胶蛋白肽研究与应用、人参皂苷提取与应用、放射性医疗装备零辐射运行控制和具有双层共挤、不含 DEHP 的避光输液器、消毒功能防眼镜起雾口罩、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原检测试剂盒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焦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发展目标,把握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重点,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引领制造业向智能、高端、服务方向转型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智能工厂创新应用,推进互联网平台、应用软件、系统软件等高端工业软件技术发展,推动企业内部工业网络、控制系统、管理软件和数据平台集成整合,互联互通。建设生产设备网络化、生产数据可视化、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无人化的智慧工厂。应用大数据以及物联网技术与传统优势产业融合,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和信息化改造。重点开发5G高容量轻便系列通信光缆,产品智能检测技术、石油管道内智能机器人通讯系统、智能水务管线检测系统,创建5G光纤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加强新一代电子信息赋能文化产业发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化和开发。

          五、推进农业农村创新发展,加快乡村振兴建设。

          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及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设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集成、示范和推广,提升科技对现代农业、农村民生、农村区域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化经营。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技术。围绕省种质资源创新工程和我市优势,加强主要粮食品种供给保障,重点开发培育大豆、玉米、水稻等品类。做强铁岭地方特色品种,重点开发柞蚕、梅花鹿、榛子等产业链的创新链布局,补齐农业产业链的科技创新短板。研究开发农产品深加工技术,重点开发稻米、玉米、花生、大豆等粮油产品深加工技术;粮油果蔬农产品贮运加工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预制食品、脱水菜加工品控技术;即食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加工关键技术。重点开发新型生物发酵饲料、预消化技术的新型饲料、无抗生素仔猪保育料等精准配伍、功效明确的高品质饲料产品的关键技术。重点开发微生物多糖减肥增效肥、悬浮态土壤调理剂肥、中微量元素生物菌肥、复方控释春玉米专用肥等高效专用肥的技术。重点开发农业高效机械化生产、智能精细作业与管理、智能作业装备与设施关键技术,保护性耕作机械、免耕机车载终端及远程作业监测系统。

          建设全域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积极做好黑土地保护工作,落实中科院与辽宁省政府共同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框架协议,在昌图县建立黑土粮仓示范区,配合做好保护性耕作、地力提升等农业技术研究示范推广及服务。建设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创新研究中心,配合做好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种养一体化、现代智能农机装备研发,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借助铁岭县建成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县、全市筹建全域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契机,陆续启动开原市、昌图县、西丰县等示范区创建工作。继续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

          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服务和人才支撑。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和激发各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深入农村一线开展科技创业和技术服务,推进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每年派出科技特派团10个,培训农民技术员300名,实现一村一名农民技术员的目标。加强星创天地建设,引导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等创办星创天地。

          大力推动智慧农村建设。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全面深度融合应用,夯实数字农业基础。重点开展铁岭县张庄5G数字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生猪养殖数字农业创新基地建设、超产花生新品种数字化技术示范区建设等。

          六、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继续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培养壮大科技人才队伍,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激情,充分发挥人才对创新驱动的核心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高校、科研院所与重点企业双向挂职,鼓励科技界和产业界的人才流动和交叉兼职,培养创新型企业家。积极争取省科研项目对我市的支持,加快培养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进一步推动院士工作站建设,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市属高、中职院校为基地,校企紧密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人才引进方式。要坚持效果导向,摒弃以名气、头衔为标准的“跑单帮”引才思维,采取“项目+团队”的“带土移植”引才方式,“一箭三雕”引进项目、团队和技术。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采取挂职、兼职、特聘、合作研究、技术交流等方式,在高新技术产业、重点行业、学科和领域引进“周末型”“候鸟型”专家。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发展,重点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开展国际高端人才、团队等智力引进工作。稳步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行政许可,做好外国专家来铁的服务工作,促进更多的外国专家来铁开展科技交流合作。

          激发创新创业激情。全力推进落实《关于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的通知》(辽科发〔2019〕9 号)和《beat365手机安卓版_bet28365体育_365网站余额截图推进人才集聚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铁委发〔2018〕10号)等政策,营造平等竞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宽松环境。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8〕37号 ),建立科学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对科技人员的股权激励、职称评定、成果奖励、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让科技人员名副其实、名利双收。

          七、坚持开放创新,全方位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

          围绕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化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融入“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以开放创新助力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高水平举办科技创新合作周。持续办好“一带一路”辽宁(铁岭)科技创新合作周,使其成为铁岭乃至辽宁开放创新的重要窗口、靓丽名片。进一步深化与俄罗斯、乌克兰等前独联体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重点引进俄罗斯国家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和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的人才、技术成果,并吸引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科技人才参加创新合作周。重点支持海外院士创新中心和海外焊接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开展联合研发等创新活动。

          主动融入国内区域发展格局。主动融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扎实开展与“两院十校”的合作活动,促进更多高水平科技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大力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在国内经济科技发达地区建立研发分支机构,利用当地人才为本市产业创新发展服务。全方位加强与江苏省淮安市的科技交流对口合作,重点推进安岭工业园区暨专用车产业孵化平台项目。

          加强省内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推进与省内其他区域产业链、创新链衔接发展,重点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院校与沈阳市和大连市科技资源对接。积极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在沈阳、大连等地建立研发分支机构,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交流合作、投融资服务等合作平台,探索与沈阳市、大连市共建产业园区,探索双向飞地、异地孵化、共管园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加强与东北科技大市场战略合作,推进分支机构落户我市,积极承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和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与技术转移,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与辽东绿色经济区9个县(市)区的战略协作,协同探索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进建设绿色产业集聚区、大健康产业基地、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精加工基地。

          第四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健全党领导科技创新的工作体制,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各级党委、政府要肩负起领导和组织全市科技创新发展的责任,切实把科技创新摆到全局工作的核心位置来抓。市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加强规划实施统筹协调。各县(市)区和各部门要把保障“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落实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开展,确保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二、创新科技体制机制。

          继续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强化政府战略规划、政策制定、环境营造、公共服务、监督评估和重大任务实施等职能。加强与国家、省有关部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对接与合作。建立完善市本级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围绕企业牵头组织实施项目、高成长性企业梯度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设立科技计划专项。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有效对接。建立健全重大风险研判机制,精准研判科技领域重大风险,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科技领域重大风险。

          三、强化财税政策支持。

          设立市本级科技专项资金,对重点科技项目、高成长性企业、科技创新平台、科技人才引进培育等给予补助。探索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设立引导基金、投资基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金融资本参与和支持创新,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的放大效应。建立健全普惠性科技财税政策体系,加强现有科技政策落实,引导企业运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资金做大做强。

          四、构建良好创新生态。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积极宣传科技工作者创新、奉献的先进事迹,秉持宽容失败精神,鼓励科技工作者大胆创新。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进一步完善科研诚信管理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违背科技伦理和科研诚信的行为。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五、加强依法推进实施。

          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的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加强规划评估,建立健全规划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后评估制度。

        解读 unscramble

          一、背景依据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据“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部署、《辽宁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beat365手机安卓版_bet28365体育_365网站余额截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二、“十三五”科技创新主要成就

          创新创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十三五”以来,全市共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专业技术创新中心12个。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85家,通过省瞪羚企业备案20家。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增强。“十三五”期间,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10.2亿元,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30项。

          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发展到123户,较“十二五”末增加81户。

          农业农村创新发展成效显着。争取32个省级科技特派团支撑服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培训农民技术员1200余人。

          科技交流合作持续深入。成功举办2019“一带一路”辽宁(铁岭)科技创新合作周,持续深化与“中科院沈阳分院”的全面战略合作。

          创新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制定出台了《科技支撑重点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科技创新政策。

          三、发展目标

          科技创新经费投入稳步提升。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0%;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0.6%。

          创新创业平台得到有力夯实。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专业技术创新中心总数达到20个以上,新培育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个,新建3个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自主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显着增强。累计攻克重点产业发展关键技术50项。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达到150项以上,转化科技成果100项。

          科技型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350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50户,瞪羚企业总数达到35户。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新培育省级星创天地5家,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四、“十四五”科技创新重点任务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二是增强高校院所原始创新能力;三是加强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四是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五是加强科技咨询服务体系建设。

          (二)改造提升“老字号”,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一是引导专用汽车和零部件产业创新发展;二是引导阀门产业创新发展;三是引导橡胶产业创新发展;四是引导起重机产业创新发展;五是引导煤机产业创新发展。

          (三)深度开发“原字号”,依靠创新链补齐和延伸产业链。

          一是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二是补齐建材产业链条。

          (四)培育壮大“新字号”,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是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二是培育和发展新能源产业;三是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四是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五是培育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六是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五)推进农业农村创新发展,加快乡村振兴建设

          一是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技术;二是建设全域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三是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服务和人才支撑;四是大力推动智慧农村建设。

          (六)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创新人才引进方式。三是激发创新创业激情。

          (七)坚持开放创新,全方位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

          一是高水平举办科技创新合作周;二是主动融入国内区域发展格局;三是加强省内区域创新协同发展。

        图解 Picture interpre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