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疾控专家||详细解读二十条优化措施
文章来源:人民网
添加时间:2022年11月17日
点击量:
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那么,通知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二十条优化措施,又该如何贯彻落实呢?《焦点访谈》邀请了相关人士进行详细解读。
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了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在隔离转运、核酸检测、人员流动、医疗服务、疫苗接种、服务保障企业和校园等疫情防控、滞留人员疏解等方面做出了优化调整。
“疫情发生以来,我们持续跟进全球疫情发展态势和病毒变异情况和它的流行病学特征,结合对第九版防控方案的政策实施情况评估,经过专家们反复深入研究和论证,提出的二十条优化政策措施举措。优化之后的防控政策举措能够有效应对各地疫情处置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瓶颈和困难, 比如隔离资源紧张,采样和检测能力不足等问题,要将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投入疫情传播风险高的人员和区域上来。”
当前,新冠病毒仍在持续变异,全球疫情仍处于流行态势,国内新发疫情不断出现。我国是人口大国,脆弱人群数量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一些地区的疫情还有一定规模。受病毒变异和冬春季气候因素影响,疫情传播范围和规模有可能进一步扩大,防控形势仍然严峻。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出台,并不意味着放松疫情防控,更不是躺平,而是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是科学精准防控的具体实践。
“二十条优化措施不意味着放松,‘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也没有变化,而是要求更高,标准更严,防控措施要求更加精准科学,更加快速有效,以最小的代价,在最短的时间,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十条优化措施更加科学精准,突出体现在对涉疫人员的管理措施的调整上。
优化措施中要求,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措施由“7+3”改为“5+3”,即由“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专家介绍,这是基于科学研判的结果。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最长潜伏期已经缩短为八天左右,而在5天内发现阳性的可能性非常高。
“根据我们在31个省份的试点评估研究发现,对于密接人员追踪,在末次暴露以后5天内转阳能够达到94.5%,到7天的时候转阳比例达到将近99.7%。所以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和3天居家隔离,用3天居家隔离把后续风险兜住。这样的调整,能够节约集中隔离资源近30%。既能够在管控风险的同时,减少对集中隔离资源的占用。”
对于密接的密接,也就是次密接人员,二十条优化措施中明确要求不再判定。
“我们发现在一个多月试点的评估过程中,密接的密接在判定以后,后续阳性率是极低的,是十万分之三点一,也就是管了十万个人,可能有三个人是阳性,所以效率是比较低的。只要把有限的防疫资源,把密接及时判定进行管控,就能够更大可能去降低次密接续发阳性的检出率情况,所以综合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大考,需要保持战略定力,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二十条优化措施落实到位不走样,才能够赢得这场大考。这既要反对不负责任的态度,不能落实不到位,造成防控风险放大,纠正“层层加码”“一刀切”等做法。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建立的整治层层加码工作专班,每天调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回应群众的关切,尽可能防范和杜绝‘一刀切’和层层加码,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应对挑战,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确保将二十条优化措施落实到位。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这对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各地各部门强化责任担当,增强斗争本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做好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坚决打赢常态化疫情防控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