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分配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一、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直接衡量生产活动成果的角度来计算GDP的一种方法。它根据总产出减中间投入等于增加值,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汇总得到GDP。
计算公式:
产业部门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GDP=∑产业部门增加值
(一)总产出
总产出指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 可分为:
—市场产出(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
—非市场产出
﹂为生产者自己最终使用的产出。如农民自产自用的蔬菜、粮食等。
﹂供他人使用的非市场产出。如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等。
总产出的计算方法
1、一般方法:适用多数产业部门市场产
总产出=产品产量×单位价格
总产出=销售收入+存货增加
2、特殊方法:只适用特定的产业部门。如批发零售贸易业采用毛利额法,金融业采用间接计算法,公共管理采用成本法。
工业总产出的计算
从企业入手,采用“工厂法”计算。也就是把每一个工业企业作为整体,对企业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进行计算,同一企业内部不同车间相互之间提供的中间产品不允许重复计算。
工业总产值=产成品价值+工业性作业价值+自制半成品和在制品期末减期初差额
工业总产出=工业总产值+本年应交增值税。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总产出计算
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按毛利额计算。
总产出=毛利额=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购进成本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总产出:按成本法计算。
总产出=经常性业务支出加虚拟折旧。
经常性业务支出指支出合计中扣除投资性质的支出和转移性的支出。如基建支出、助学金、捐款等。
(二)中间投入
指生产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和使用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①中间投入应该与总产出的核算范围相一致。
②中间投入应在实际进入生产过程的时候记录,而不是在购买时记录。
二、收入法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产生的收入的角度来计算GDP的一种方法。收入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一)劳动者报酬
指支付个人的全部报酬。包括货币工资、实物报酬、社会福利缴款、其他支付个人。
(1)货币工资是以现金或类似现金形式的工资、奖金、津贴和其他劳务收入。
(2)实物报酬是生产单位提供的、劳动者可以在自己的时间里享用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如发放的实物商品。
(3)社会福利缴款是为了保障劳动者未来的福利水平,企业替劳动者在当期所做的各种支付,包括劳动保险、失业保险、社会保险费等。
(4)其他支付个人:有关费用中支付个人部分。如出差补助等。
(二)生产税净额
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
1、生产税(包括各种利前税、规费及附加)包括:
⑴各类生产税金:指国家对生产单位销售产品和从事经济活动所征收的税金,即指各种利前税。
⑵进费用税:指企业会计核算在有关费用中列支的税。主要有:车船使用牌照税、房产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烧油特别税等。
⑶各种附加和规费:指国家征收的一些固定费用,用来发展某种公用事业。主要有教育费附加和水、电、煤附加、排污费和养路费等。
2、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是政府为了影响生产单位的生产水平和产品价格水平,对生产单位做出的无偿转移支出,它通常被看作是负生产税,包括政策性亏损补贴等。
(三)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是核算期固定资产减少的价值,应按现价衡量。尽管它是一种补偿性价值,不是新产生的价值,但GDP核算中,“总值”意义上的增加值包括它。
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方法
—提取折旧的单位利用会计资料近似计算。取专业统计报表中本期折旧。
—不提折旧的单位利用固定资产存量和折旧率计算虚拟折旧。
(四)营业盈余
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等。
营业盈余与营业利润不同:一是营业盈余不包括存货持有收益或损失,营业利润包括存货持有收益或损失;二是计算范围不同产生的影响。营业盈余是从当期生产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出发,不管它们是否被销售,而营业利润从当期销售收入出发。
三、支出法
支出法是从常住单位对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的角度来计算GDP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支出法GDP
=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产品和劳务净出口
=(居民消费+政府消费)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
+(出口-进口)
(一)最终消费
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也就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二)居民消费
指常住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居民关于货物的最终消费支出在货物的所有权发生变化时记录,关于服务的最终消费支出在服务提供的时候记录。居民消费按市场价格计算,即按居民支付的购买者价格计算。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取得货物所支付的价格,包括购买者支付的运输和商业费用。居民消费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消费之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单位以实物报酬及实物转移的形式提供给劳动者的货物和服务;住户生产并由本住户消费了的货物和服务,其中的服务仅指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务;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服务。
(三)政府消费
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前者等于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减去政府单位所获得的经营收入的价值,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等于它的经常性业务支出加上固定资产折旧;后者等于政府部门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向住户收取的价值。
(四)资本形成总额
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购置、转入和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扣除固定资产的销售和转出后的价值。可分为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
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
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娱乐和文学艺术品原件等获得减处置。
(五)存货增加
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存货增加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正值表示存货上升,负值表示存货下降。它包括生产单位购进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等存货,以及生产单位生产的产成品、在制品等存货等。
(六)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指货物和服务出口减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出口包括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出售或无偿转让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进口包括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或无偿得到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由于服务活动的提供与使用同时发生,因此服务的进出口业务并不发生出入境现象,一般把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服务作为进口,非常住单位从本国得到的服务作为出口。货物的出口和进口都按离岸价格计算。